肠梗阻可能由机械性梗阻、动力性障碍、血运性障碍三种情况引起。机械性梗阻多由肠粘连、肠套叠或肿瘤压迫导致;动力性障碍与肠道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有关;血运性障碍常见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1、机械性梗阻:
肠粘连是机械性梗阻最常见原因,多发*于腹部手术后或腹腔感染后形成的纤维带。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近端肠管嵌入远端肠腔。肠道肿瘤或腹腔占位性病变通过压迫肠腔也可引发梗阻,此类情况常伴随消瘦、便血等报警症状。
2、动力性障碍:
麻痹性肠梗阻属于动力性障碍,常见于腹部手术后、电解质紊乱或全身感染时。肠道神经传导异常导致肠蠕动消失,腹部X线可见广泛肠管扩张。痉挛性肠梗阻多由铅中毒或神经系统疾病引发,表现为阵发性绞痛伴局部肠管痉挛。
3、血运性障碍: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导致绞窄性肠梗阻,多见于房颤患者或动脉硬化人群。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门静脉高压或血液高凝状态,发病后6小时内未处理可能发*肠坏死。这类梗阻疼痛程度与体征不符是重要特征。
预防肠梗阻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等促进肠蠕动。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腹部*以顺时针方向进行。出现持续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泻药加重病情。长期卧床者建议每日进行腹部肌肉收缩锻炼,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维持肠道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