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是鲤科鲢属淡水鱼类,俗称白鲢、水鲢、跳鲢等,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淮河、黑龙江等水系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西江河段等地最常见,常见个体一般5~10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0~40千克,下面一起来看一看鲢鱼效应是什么意思吧!
一、意思论述
鲢鱼效应实际上是指鲶鱼效应,亦称鲇鱼效应,意思是“引入外界的竞争者,往往能激活内部的活力”,常用来比喻安于现状的人需要用于激励的“鲶鱼”,从人才开发的角度看“鲢鱼效应”是企业管理者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具体是指组织管理部门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激活原有员工的活力。
二、形成过程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沙丁鱼,活沙丁鱼要比死沙丁鱼贵得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虽经种种努力,但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桶里放了一条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最终大部分沙丁鱼都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三、常见效应
1、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含义是“任何微小的初始变化,经不断放大都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
2、鳄鱼效应:假定鳄鱼咬住你的脚,若你试图用手去解救脚,那么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和手,愈挣扎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脚,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掉一只脚。
3、青蛙效应:假如把青蛙直接扔进开水里,青蛙会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而奋力跃出水面,从而获得*存的机会,但把青蛙放在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青蛙会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4、羊群效应:羊群实际上是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常盲目的左冲右撞,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5、破窗效应:房子窗户破了如果没有修补,用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一个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一旦地上有垃圾后人们就会毫不犹疑的丢并丝毫不觉羞愧。
6、木桶效应:木桶效应亦称短板效应,指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7、二八效应:二八效应亦称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指任何一组东西中重要的只占20%、80%都是次要的,例如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却只拥有20%的财富。
8、手表效应:手表效应亦称手表定律,指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更准确的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引申意思是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
鲢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型淡水鱼类,俗称白鲢、水鲢、跳鲢等,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或养殖,尤以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最常见,下面一起来看一看鲢鱼是不是鳙鱼吧!
一、鱼种论述
鲢鱼不是鳙鱼。鲢鱼是鲤科鲢属淡水鱼类,俗称白鲢、水鲢、跳鲢、鲢子等,而鳙鱼则是鲤科鳙属淡水鱼类,俗称花鲢、黑鲢、胖头鱼、大头鱼等,但两种鱼在形态和习性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亦常被人们合称作“鲢鳙鱼”。
二、形态特征
1、鲢鱼:鲢鱼体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腹部狭窄并具明显腹棱,腹棱自胸鳍直达*,头大,头长约为体长的1/4,吻短,钝圆,口宽,眼小,体被小圆鳞,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臀鳍中等长,尾鳍深叉状,体背侧面暗灰色,下侧银白色,各鳍呈淡灰色。
2、鳙鱼:鳙鱼体侧扁、稍高,腹部在腹鳍基部前较圆,后部至*前有狭窄的腹棱,头可达体长的1/3,背鳍基部短,胸鳍长,腹鳍末端可达或稍超过*,尾鳍深分叉,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微黑,有不规则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并具黑色小斑点。
三、栖息环境
1、鲢鱼:鲢鱼是中上层鱼类,春、夏、秋季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冬季则潜至深水区越冬,喜高温,最适*存水温约23~32℃,炎热的夏季食欲最旺盛,个体相仿者群游至水体中上层,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
2、鳙鱼:鳙鱼是中上层鱼类,春、夏、秋季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冬季则潜至深水区越冬,喜高温,最适*存温度约25~30℃,炎热的夏季食欲最旺盛,幼鱼及未成熟个体多在沿江湖泊或附属水体中*长、发育。
四、食物习性
1、鲢鱼: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靠腮的特殊结构滤取水中的浮游*物,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粪、牛粪等,亦喜吃豆浆、豆渣粉、麸皮、米糠等,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
2、鳙鱼:鳙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靠腮的特殊结构滤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和部分硅藻、蓝藻等浮游植物,对臭味和酸味的食物最感兴趣,人工养殖时常投喂豆渣粉、麸皮、米糠、配合微颗粒饲料、豆粕等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