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肯孔雅热的主要传染源是携带基肯孔雅病毒的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该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伊蚊在叮咬感染基肯孔雅病毒的个体后,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并随唾液传播给其他被叮咬者。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常见蚊种,其活动范围与基肯孔雅热流行区域高度重合。这些蚊虫多在白天活动,喜欢在室内或阴凉处栖息,增加了人类接触概率。病毒在蚊体内可存活较长时间,使得蚊虫成为持续传播的关键媒介。
人类感染基肯孔雅病毒后,病毒血症期通常持续2-6天,此期间患者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若被蚊虫叮咬,病毒可再次进入蚊虫体内形成传播循环。少数情况下,病毒可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血液接触传播,但这些途径的传播效率远低于蚊媒传播。隐性感染者虽无明显症状,但仍可能通过蚊虫叮咬造成病毒扩散。
预防基肯孔雅热需重点防蚊灭蚊,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防护措施,清除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被蚊虫叮咬以防传播他人。疫区居民和旅行者需提高防护意识,医疗机构应加强病例监测和蚊媒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