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口腔健康发出的小信号,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是口腔癌早期的征兆。了解这些征兆,对早发现、早治疗口腔癌非常关键。下面一起来看看口腔癌早期有什么征兆!
口腔癌早期有什么征兆
口腔内出现异常肿块或结节:患者可能在口腔内的任何部位,如脸颊内侧、牙龈、舌头等,摸到质地较硬的肿块或结节。这些肿块初期可能不痛不痒,容易被忽视,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逐渐增大。
口腔溃疡长时间不愈合:正常的口腔溃疡一般在1-2周内会自愈。而口腔癌引发的溃疡,超过2-3周仍未好转,且溃疡面可能会逐渐扩大、加深,边缘不整齐,基底较硬,触碰时可能会有疼痛或出血症状。
口腔黏膜颜色改变:正常的口腔黏膜是粉红色的。如果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红色或黑色的斑块,且长时间不消退,就需要警惕。白色斑块可能是口腔白斑病,有一定的癌变风险;红色斑块则可能是红斑,其癌变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牙齿松动或疼痛:在没有明显外力撞击或牙周疾病的情况下,牙齿出现松动、移位,或者无故疼痛,且这种疼痛持续不缓解,可能是口腔癌侵犯到了牙槽骨或神经,导致牙齿支持组织遭到破坏。
口腔功能异常:包括吞咽困难、咀嚼不便、说话不清等。当口腔内的肿瘤增大,影响到口腔正常的生理功能时,就会出现这些症状。比如,肿瘤可能会阻碍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造成吞咽困难;影响下颌关节活动,导致咀嚼不便。
口腔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吸烟: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吸烟时,这些致癌物质会直接接触口腔黏膜,长期刺激可导致口腔黏膜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引发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而且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饮酒:酒精本身虽不是致癌物质,但它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能促进致癌物质进入口腔黏膜细胞。同时,酒精还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使口腔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弱,让致癌物质更容易发挥作用。长期大量饮酒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比不饮酒者明显增高,尤其是与吸烟同时存在时,两者具有协同作用,会进一步增加发病风险。
嚼槟榔:槟榔纤维粗硬,在咀嚼过程中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破坏黏膜的完整性。同时,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等成分具有细胞毒性,能促进上皮细胞凋亡,还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进而增加口腔癌的发病几率。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某些类型的HPV,如HPV16、HPV18等,可感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HPV病毒的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发生转化,使正常细胞逐渐向癌细胞转变,从而引发口腔癌。
EB病毒感染:EB病毒与多种头颈部肿瘤的发生有关,在口腔癌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EB病毒感染后可潜伏在口腔黏膜细胞中,通过激活相关致癌基因或抑制抑癌基因等机制,促进口腔癌细胞的形成和发展。
口腔细菌感染:口腔内的一些细菌,如具核梭杆菌等,可通过产生毒素、炎症介质等,引发口腔局部炎症反应。长期的慢性炎症会持续刺激口腔黏膜,导致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紫外线辐射: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唇部等暴露部位容易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紫外线可诱导口腔黏膜细胞内的DNA发生损伤,如形成嘧啶二聚体等,如果细胞的DNA修复机制不能及时有效地修复这些损伤,就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引发口腔癌。
化学物质暴露:某些职业环境中,如接触石棉、镍、铬等化学物质,可能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这些化学物质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具有致癌性的代谢产物,对口腔黏膜等组织造成损害。
口腔卫生不良:不注意口腔清洁,食物残渣、软垢等容易在口腔内堆积,滋生细菌,产生毒素,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可引起口腔黏膜的慢性炎症,为口腔癌的发生创造条件。
遗传因素:部分口腔癌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口腔癌的易感性相关。如果家族中有口腔癌患者,那么其亲属患口腔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由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对肿瘤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下降,使得口腔内的异常细胞更容易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从而发生恶变,引发口腔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