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腹泻可能由饮食不当、胃肠炎、食物中毒、肠道菌群失调、肠易激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呕吐腹泻是胃肠功能紊乱的常见表现,通常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
1、饮食不当
食用生冷、油腻或变质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呕吐腹泻。症状较轻时可暂时禁食,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继续摄入刺激性食物,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清淡饮食。
2、胃肠炎
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的胃肠炎常引起急性呕吐腹泻,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病毒感染多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细菌感染常见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补液盐等药物,严重细菌感染需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
3、食物中毒
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污染的食物后,毒素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导致剧烈呕吐腹泻。发病急骤,可能伴随头晕、视物模糊等神经症状。需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及时就医进行洗胃或导泻处理,必要时静脉补液。
4、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引发慢性腹泻。粪便多呈稀水样或含未消化食物残渣。可遵医嘱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配合低渣饮食调理。
5、肠易激综合征
胃肠动力异常或内脏高敏感性可能导致反复发作的呕吐腹泻,常与精神紧张、焦虑相关。症状多在排便后缓解,粪便性状交替改变。治疗需结合心理调节,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等调节胃肠功能药物。
出现呕吐腹泻时应注意观察症状变化,记录呕吐物和粪便性状、次数。轻度症状可通过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米汤等预防脱水,避免摄入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若呕吐持续超过24小时、腹泻每日超过10次、出现血便或高热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需警惕脱水风险,必要时进行静脉补液治疗。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饭前便后规范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