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反复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治疗。反复发热通常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环境温度变化、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儿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帮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但需避开眼周及黏膜部位。监测体温变化,每30分钟复测一次,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考虑药物干预。
2、补充水分
发热会增加体液流失,家长需每2小时给儿童补充50-100毫升温水或口服补液盐。观察排尿情况,若6小时内无排尿需警惕脱水。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配方奶喂养者可适当稀释奶液。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果汁,防止加重胃肠负担。
3、调整饮食
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蔬菜泥、苹果泥等。少量多餐喂养,每次进食量控制在平日三分之二。暂停鸡蛋、海鲜等易致敏食物。若出现呕吐需禁食2-4小时,待胃肠功能恢复后从米汤开始逐步恢复饮食。
4、药物治疗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细菌感染需配合阿莫西林颗粒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病毒感染可考虑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或抗病毒口服液。严禁自行使用阿司匹林或激素类药物退热。
5、就医检查
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或伴随抽搐、皮疹、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家长需立即带儿童就诊。医生可能建议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等检查。疑似川崎病需做心脏超声,结核感染需进行PPD试验。住院患儿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或病原学培养。
家长应保持儿童居住环境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发热期间每日测量体温4-6次,记录发热时间与最高温度。退热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耳朵疼痛、咳嗽加重等并发症表现。疫苗接种后发热通常持续1-2天,若超时需及时咨询医生。建立发热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包括发热规律、伴随症状、用药效果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