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主要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养及情志调节等方式综合干预。心律失常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于心悸、怔忡范畴,与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痰瘀阻滞等因素相关。1、中药调理
中医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不同方剂。心脾两虚者常用归脾汤加减,含黄芪、党参等补益心脾;阴虚火旺者选用天王补心丹,含丹参、麦冬滋阴降火;痰瘀阻络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含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组方,避免自行用药。
2、针灸疗法
选取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通过毫针刺激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实证采用泻法,虚证采用补法,配合电针增强疗效。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改善明显,需由专业针灸师操作,每周治疗2-3次。
3、推拿按摩
通过点按膻中穴、揉捏心包经等手法疏通经络。心气虚者可顺时针轻揉关元穴,肝郁气滞者推擦胁肋部。每日早晚各进行10分钟,配合呼吸调节,但严重器质病变者禁用剧烈手法。
4、饮食调养
心阳不足者宜食桂圆、红枣温补;阴虚者用百合、银耳滋阴;痰湿者搭配山楂、薏苡仁健脾化湿。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少量多餐减轻心脏负荷。
5、情志调节
采用五音疗法中的徵调音乐安神定志,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导引气血。避免情绪剧烈波动,通过冥想、呼吸训练缓解焦虑。长期精神紧张者可配合耳穴压豆调理。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与整体调节,需持续干预1-3个月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心电图,器质性病变或严重心律失常者须配合西医治疗。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避免暴晒出汗过多。若出现胸闷痛、晕厥等急症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