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长夜漫漫,混顿茫茫;上下求索,盘古开天。 外科初始,也经历了 在漫漫长夜,其实,外科在初始并非就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存在着黑暗、危险、不明文、野蛮, 在麻醉技术进入手术之前,做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件无比痛苦和充满危险的事情,同时,作为医生也备受折磨。为了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外科医生只能用最快速度完成手术。一味追求速度,不仅手法粗糙,可能没有兼顾完善的消毒和止血,手术成功率很低。 手术 史上有一台“死亡率为300%”的手术,就是由于医生在飞速操作中不慎伤到了助手和旁观者,结果病人与助手均感染而死,旁观者因恐惧休克而死。从现在角度来看,当时的手术场面是非常恐怖的,也可以说是无比野蛮的。 19世纪的上半叶,当化学物质进入了手术,介导手术中出现了全身麻醉,此时的手术犹如长夜里点亮了一盏灯,漫漫长夜,看见了曙光... 其实,200多年的外科历史中有很多迷团未能解开,其中就有全身麻醉的乙醚之迷 一、乙醚之迷 根据记载乙醚(ether)早在480年前,即1540年,就已经被德国的植物学家,科尔都斯(Valerius Cordus )通过将乙醇分子间脱水产生,主要条件是控制温度(在140摄氏度),而且还要在浓硫酸催化下分离获得,所以当时也称为硫化乙醚。 乙醇被分离后,又过了230多年,即1772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Joseph Priestly)通过加热硝酸铵可以生成一氧化二氮和水,他们发现一氧化二氮能使人丧失痛觉,而且吸入后仍然可以保持意识,不会神志不清(俗称笑气)。 其实,乙醚和一氧化二氮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气味,吸入后可以降低人体的敏感度,使人沉迷或入睡状态,或出现行为怪异表现。 更让人惊奇的是1880年,当时英国气体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戴维(Humphry Davy)已在其研究论文中清楚地描述了通过吸入一氧化二氮,发现实验动物可失去知的研究,和自己本人吸入后无痛感,很快恢复如常的体验,并指出一氧化二氮可用于外科手术。提示这一个极具商业潜质的化学物质,但时过数年,居然无人问津。 所以就有了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 Cordus和Priestly的当时分别研究都没有引起医学界特别是外科界的注意? 2)为什么制造出乙醚和一氧化二氮的德国、英国(同属欧洲,也是外科学的重要发源地),一直没有人将以上两物或者其中一物用于临床手术麻醉?甚至Davy研究已经点明了其的潜在价值! 3)为什么手术史中的全身麻醉,还要等上几十年,最后,等着美国医生来发现、发明,又因为发明而出现了各种纷纷绕绕? 说起话长,这些问题可能一直都像迷一样的存在。 二、到底谁发明了乙醚全麻? 有人会说,历史记载上有,还有当时的记录片。 其实,不对。 乙醚全麻的时代,1846年这个时候电影还没有发明,所谓的记录片是之后(1936年,90年之后)有人扮演当时的各个角色所拍摄的“纪录片”,拍摄此片是以重现当年手术场景,所以电影也是无声的。这个“纪录片”的名字叫《麻醉的诞生》,英文(The advent of anesthesia)。 在此,为了更好地厘清这些“发现之迷”,还是要先交待一下有关的背景, 厘清像迷一样的存在过程,如同中国古语所讲:剪不断,理还乱。。。 时间:事情发现“乙醚全麻”之事都是发生在19世纪,共有好几个人,在几个时间点,一个时间点是1842 年 3 月 30 日(有手术记录和收费记录为证)另一个时间点在 1846年10月16日公开的手术演示。 地点和医院: 1)美国佐治亚州 的Jefferson(杰克逊)县的一间不大的乡村诊室 2)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学医院即著名的MGH,(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中文称“麻省总医院”,始建于1811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三所顶级医院之一,影响力巨大。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的成千上万的医生和参观者来此朝圣和学习。 MGH医务人员也一直在证明,在此进行的首例麻醉下手术演示,证明麻醉的发明。MGH人也以这一首例全身麻醉而自豪和骄傲。将此作为医学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发源地,几乎每年都会举行冠以纪念“乙醚全麻”的各种庆祝活动。 在庆祝MGH建院200周年之际,干脆修一所博物馆以永久展示,博物馆的名字就叫“医学历史和发明博物馆(The Paul S. Russell MD Museum of Medical History and Innovation)”。走进博物馆大门就可看到当年首例乙醚麻醉手术使用的器械工具和历史事件介绍,二楼展示大厅里不间断地播放在此发生的历史事件《麻醉的诞生》无声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