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指细菌、真菌或病毒等微生物侵入体内引起的全身感染病,病情危重,常常导致器官功能衰竭。那么,败血症是怎么引起的呢?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致病菌来源
1. 医院病原微生物感染:在医院里面接受不适当的抗菌治疗、手术并发症、医疗器械污染等可致败血症。
2. 社区获得性细菌感染:常由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引起。
3. 营养不良、能力下降或疾病:包括长期卧床、衰竭、关键时刻的创伤、肿瘤和严重疾病的人。
4.繁忙的生活和不良生活习惯:如忙碌的生活和缺乏锻炼、吸烟或者药物滥用。
二、致病机制
1. 细菌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将毒素释放到体内,导致宿主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多种病症,如局部感染、发热、癫痫等。
2. 细菌产生的内、外毒素在进入循环系统后,会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继发于全身各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出现败血性休克。
三、治疗方法
1. 外科手术:外科切除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病灶;维持器官功能。
2. 抗感染治疗: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抗生素联合使用有效。
3. 干预治疗:灌肠制备、肠道微生态调整、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治疗、口服抗生素等治疗都可以用于治疗败血症。
4. 抗炎治疗:如活化剂C以及综合制剂能抑制细胞内外炎症物质引起的反应。
5. 其他治疗方法:输血、提高免疫力、控制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四、预防方法
1. 保持良好的卫生和个人卫生;
2. 充分了解败血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3. 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原则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规范;
4.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避免医疗器械和药品污染;
5. 需获得更多用于败血症中的抗病毒、抗真菌等治疗的有效药物。
总之,败血症是一种危重疾病,要及时治疗和预防,避免发生并发症。只有加强卫生保健,预防感染,才能保证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