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很多新手父母都会为此感到担忧。那么,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和治疗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皮肤和巩膜发黄的现象。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未完全发育,胆红素的代谢能力较差所致。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 生理性黄疸:约60%-70%的新生儿均会发生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第2-4天开始出现,5-7天后逐渐消退。这是由于胎儿期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的胆红素过多,且肝脏代谢能力尚未成熟所致。
2. 病理性黄疸:少数新生儿可能出现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包括:血型不相符、溶血性疾病、新生儿感染、母亲在妊娠期或产后感染等。
【预防和治疗】
1. 定期评估胆红素水平:建议新生儿出生后3-5天进行一次胆红素水平检测,评估是否出现黄疸。
2. 多喂奶:新生儿黄疸与出生体重、喂养量等因素有关,所以建议多喂奶,增加胆红素的排泄量。
3. 光疗:对于病理性黄疸严重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光疗。通过特殊的蓝光照射,能够将胆红素转换成可溶于水的形式排出体外。
4. 注意宝宝的保暖:新生儿黄疸还与宝宝的保暖程度有关,因此要注意保持宝宝的周围环境温暖。
【结语】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大多数是生理性的,不需要过多担心。如果宝宝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