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较常见,然而吐出来的奶也可能是食管异物或反流性胃炎等引起的体征。家长不要惊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即可。
1. 婴儿反射性咳嗽
新生儿的肺部及呼吸道结构以及肺泡发育尚未完全,此时喂奶时可能会出现呛咳或喉部异物感,这是一种防御性动作,称之为反射性咳嗽。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不等,随即咳出少量奶水,但不会对婴儿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预防与治疗]
喂奶时要仔细观察婴儿的状态,尤其是头部的位置是否正确,尝试多角度给婴儿喂奶,以减少婴儿的反射性咳嗽。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轻拍背部以帮助排出食管内过多的奶水,切忌猛烈拍打。
2. 婴儿喂奶过量
婴儿体内胃容量小,不能一次吃太多奶。喂奶太快或奶粉调配过浓也容易引发呕吐。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呕吐的奶水通常没有任何异味、异色,量不多,且与进食过多之后的自然呕吐颜色一致。
[预防与治疗]
妈妈们要注意婴儿喂奶的量和频率,不要盲目追求婴儿体重的增长,宁愿少喂一点也不能过饱。进食时要慢慢来,喂奶时要让婴儿保持脊椎挺直位,将头部抬高约45度角,这样能减少食物反流到胃部口腔的几率。如果婴儿呕吐的次数不多且量不大,可以帮助孩子口腔内洗漱,多逗趣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没什么大问题,只需稍加休息即可。
3. 食管异物
在吃奶期间,婴儿吵闹或误吸引发的异物也会导致婴儿呕吐。如果发现呕吐液中包含异物,则有可能是异物所引起的哦。
[预防与治疗]
抬高婴儿的头部,将孩子放在手掌上,用力拍击背部,帮助异物排出体外。如果情况严重,婴儿呼吸不畅,一定要及时就医处理。
4. 反流性胃炎
婴儿在吃奶过程中,肌肉组织的收缩能力还未完全成熟,胃酸容易逆流,导致反流性胃炎,出现呕吐、嗳气等症状。
[预防与治疗]
喂奶时要保持婴儿的身体直立,让食物自然流向胃部。婴儿喂奶后15分钟到30分钟后,可轻轻按摩胃部,促进消化。如果出现呕吐,要保持室内充足的湿度,让婴儿固定成一定角度,避免婴儿平躺导致胃酸倒灌。
总之,孩子呕吐后,要及时寻求医生建议,了解是由哪种病症引起的,做出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同时,做好一些心理上的安抚工作,多陪伴孩子,尽可能减轻他的不适和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