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最为理想的喂养方式,然而母乳喂养可能会引起新生儿发生黄疸。下面介绍母乳性黄疸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
病因解析
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存在的麦芽糖升高和瓜氨酸含量过高,导致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所致,俗称“母乳黄疸”。因此,在最初的母乳泌乳初期和母乳瓶喂养的母婴中较为常见。
症状特点
母乳性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开始,通常在第3~4天达到高峰期,之后逐渐好转。黄疸表现为面色发黄,以头颅、颜面、胸腹为主,眼白等部分亦可黄染。严重者口唇、爪甲也可发黄。新生儿体温常在35.5℃-36.5℃之间,出生后渐渐增长,但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升高,体表散热降低,故体温可偏低。
治疗方法
大多数母乳性黄疸的黄疸指数不超过250μmol/L,无明显病理性的黄疸症状,不需特殊治疗。如果黄疸指数超过250μmol/L,可先进行住院观察,必要时用药物治疗。其中葡萄糖醇、灯光治疗方式是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葡萄糖醇可以促进肝细胞内胆红素代谢,促进胆红素的排泄,有效降低胆红素的含量。光疗可有效加速胆红素的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症状的持续时间。治疗期间,需要严格监测黄疸的治疗效果和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预防措施
母乳性黄疸是可预防的。产妇在哺乳时要避免过度疲劳产生应激反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规律哺乳,不过分频繁地喂养婴儿。婴儿的情绪也会影响黄疸的情况,要给予充分的安抚和抚慰,不要过度抚养,避免因失眠、哭闹而加重压力和黄疸的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适当给婴儿补充少量的葡萄糖水、红细胞液或其他营养品。
总结
母乳黄疸是常见的病症,若患者家长能及时发现并采取预防措施,疾病的发生和持续时间都将减少。当然,产妇要注意自己的营养和身体保健,避免母乳的麦芽糖含量过高等情况。如果出现急性或慢性黄疸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医生的合理治疗,以免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