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生日对于每一个中国老百姓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尤其是老人每逢过生日,都意味着老人家又一次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和后辈们的成长。那么,老人们过六十六大寿有何讲究,以及为什么要过六十六大寿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
过六十六大寿有何讲究
在东北老年人六十六大寿,传统习俗有,为老人包六十六个饺子吃、吃长寿面(面条)、吃麻花。
包六十六个寓意祝贺六十六大寿,吃长寿面寓意祝老人健康长寿,吃麻花寓意祝老人越活越有劲。
另外,民间流传庆九不庆十的风俗习惯,给老人过60岁大寿一般都要提前做,最如在59岁时就做。因为59中的9字寓意长久的意思。
古代,人们过生日,都是从60岁开始过生日,例如,60、66、70、80;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母亲在世不过生日。
现在人们过大寿,有的把时间进行提前。例如,60、66在正月初六,70在正月初七,80在正月初八。
通过给老人过大寿,可以表达晚辈对老人敬爱之意,增加亲人之间的联络,加强感情,增加家庭和睦、团结;通过耳目濡染教育年青一代,尊老、爱老、敬老,形成良好家庭风气,良好家风推动社会风气进步与发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渐渐形成包饺子的习俗。
为什么要过六十六大寿
一、60岁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
人这一生是非常短暂的,而在这短暂的岁月里,是有各个不同阶段的。
孔子就曾感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说的是啥意思呢?他说15岁自己就立志要好好学习,到了30岁就能有所成就,到40岁时,遇到事情就不再感到困惑,50岁知天命,就知道哪一些事情是人所能支配的,到了60岁时,耳顺之年,我才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70岁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你看,孔子就十分看重人生的60岁,把60岁称为“耳顺之年”。人玔60岁时,也就是意味着一个人正式步入了老年阶段,这可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这时的人,才能够从繁杂的生活中平静下来,才开始思考人生,反省自己。
二、60岁对人的一生有重要意义
人到了60岁,称为“耳顺之年”。就是指人到六十岁时,才能够听进别人的意见,才可辨别事情真假是非。人到60岁,也称“花甲之年”。60这个数字对一个人真是太重要了。
我国是用干支纪时,历法又称干支历。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配,以此类推,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正好是配完一周为60年,这叫一个甲子,民间也称60花甲之年,花甲。
在时间上也是60进位制,干支纪时,年、月、日、时都是以60为一个轮回。所以说在人的一生中,60这个数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60岁就就是人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三、60岁为什么算大寿?
由于过去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人的寿命都不长,和今天是没法比的。能活到60岁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到了60岁这个年龄阶段,人也就到了一个多事之秋。不仅寿命快到极限了,还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生命也变得更加脆弱,一个小病就可能让你失去生命。所以,古时一个人能活满一个花甲在当时就算长寿了。所以过去人们特别重视60岁的生日,就把60岁称为60大寿。
六十六大寿过周岁还是虚岁
虚岁。
依照民俗的风俗人情,老年人的六十六大寿一般都会生辰当日过,而且过的是虚岁,假如时间上面有矛盾,还可以提前过,可是不可以往后面延。也有一些地区的风俗习惯是每一年的正月初六,给虚岁66岁的老年人过寿,这类叫法叫“抢六”,可以益寿延年。有一种叫法是“人生在世六十六,要吃女儿一刀肉”,因此在老年人66岁生辰的的情况下,嫁人的闺女要为爸爸妈妈贺寿。
相信看过上述内容后,大家一定会对过六十六大寿有何讲究,与为什么要过六十六大寿等一系列疑问有所了解,既然老人过六十六大寿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习俗与传统,那么我们这些做后辈的自然要多多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