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病理*理表现主要*括红细胞破坏加速、血红蛋白代谢异常、骨髓代偿性增*、黄疸及脾脏肿大。
1、红细胞破坏加速:
溶血性贫血的核心特征是红细胞寿命缩短。当红细胞膜结构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受到外部攻击(如自身抗体、疟原虫)时,红细胞易在脾脏或血管内被过早破坏。破碎的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导致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会出现血红蛋白尿。
2、血红蛋白代谢异常:
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转化为间接胆红素,大量间接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时,引发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具有脂溶性,可透过血脑屏障,新*儿严重溶血时可能引发核黄疸。
3、骨髓代偿性增*:
机体通过增加红细胞*成素分泌*骨髓造血。骨髓腔扩展可能导致骨骼改变,儿童患者可见颅骨板障增宽。外周血涂片可见网织红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可达20%以上),并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豪-周小体等造血活跃表现。
4、黄疸表现:
血清间接胆红素持续升高使皮肤、巩膜呈现柠檬黄色,与肝细胞性黄疸的金黄色不同。尿胆原排泄增加使尿液呈浓茶色,但尿胆红素检测为阴性。慢性溶血患者可因胆红素沉积形成胆色素性结石。
5、脾脏肿大:
脾脏作为清除异常红细胞的主要场所,长期高负荷工作会导致脾脏髓索增宽、巨噬细胞增*。体检可触及脾脏质地中等硬度,严重者出现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需脾切除治疗。
溶血性贫血患者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蚕豆病患者应禁食蚕豆及氧化性药物。适当补充叶酸和维*素B12可支持骨髓造血,但需监测血清铁水平以防继发性血色病。运动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血管内溶血。出现酱油色尿、持续乏力或脾区疼痛时应及时就医评估溶血危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