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肺泡通气不足、弥散功能障碍、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增加以及呼吸肌疲劳等。1、肺泡通气不足
肺泡通气不足通常由气道阻塞或呼吸中枢抑制导致。气道阻塞可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呼吸中枢抑制可能与镇静药物过量、颅脑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意识障碍等症状。治疗需解除气道梗阻或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注射液。
2、弥散功能障碍
弥散功能障碍可能与肺水肿、间质性肺疾病等因素有关。肺水肿通常由心力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表现为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间质性肺疾病可能与结缔组织病或尘肺相关,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呋塞米注射液减轻肺水肿。
3、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常见于肺栓塞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栓塞可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表现为突发胸痛、咯血等症状。慢性支气管炎通常由长期吸烟导致,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或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
4、肺内分流增加
肺内分流增加可能与肺炎、肺不张等因素有关。肺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脓痰等症状。肺不张可能与胸腔积液或肿瘤压迫相关,表现为患侧呼吸音减弱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解除肺不张。
5、呼吸肌疲劳
呼吸肌疲劳通常由神经肌肉疾病或长期机械通气导致。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可能表现为肌无力加重、吞咽困难等症状。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可能出现膈肌萎缩。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泼尼龙片,或调整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肌负荷。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缺氧。饮食应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蒸蛋羹、鱼肉泥等,帮助维持呼吸肌功能。注意保持环境空气流通,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物。建议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出现意识改变或呼吸困难加重时须立即就医。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