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病毒性发热通常由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选择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式。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保持室温在20-24摄氏度,穿着透气棉质衣物,有助于散热。物理降温期间需每30分钟复测体温,观察精神状态变化。
2、补液治疗
发热会导致体液大量流失,需要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成人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毫升以上,儿童按每公斤体重50-80毫升计算。可适量饮用椰子水、稀释果汁等含电解质饮品。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时,需考虑静脉补液。
3、抗病毒药物
明确为流感病毒感染时可使用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更昔洛韦注射液适用于免疫缺陷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需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疗程通常为5天。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
4、对症治疗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咽痛明显者可含服西地碘含片,鼻塞可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咳嗽剧烈时服用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糖浆。使用解热镇痛药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5、预防并发症
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出现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警惕病毒性肺炎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血压波动。卧床患者应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逐步增加活动量。
病毒性发热期间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蒸蛋羹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居室定期通风换气。体温正常后仍需观察3天,若出现反复发热或新发症状应及时复诊。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蛋白粉等营养制剂,但需避免与药物同服。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消毒,减少病毒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