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可通过调整坐姿、闭目养神、通风透气、按压穴位、服用药物等方式缓解。晕车通常由前庭功能敏感、视觉冲突、胃肠不适、车内环境刺激、精神紧张等原因引起。
1、调整坐姿
乘车时选择前排座位,头部紧靠座椅减少晃动。身体保持直立避免过度倾斜,双腿自然分开增加稳定性。避免低头看书或玩手机,将视线固定于远处静止物体如地平线,有助于减轻前庭与视觉信号冲突。晕车时可将座椅适度放平呈半卧位,降低内耳平衡器官的敏感度。
2、闭目养神
闭眼能阻断移动景物对视觉系统的刺激,减少与前庭觉的信息矛盾。可佩戴遮光眼罩加强效果,配合缓慢深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听轻音乐或白噪音有助于转移注意力,但需避免使用降噪耳机完全隔绝环境声,适度保留外界声音线索有助于空间定向。
3、通风透气
开启车窗或空调外循环模式保持空气流通,温度控制在20-24℃为宜。避免接触汽油味、香水等刺激性气味,可准备柑橘皮或薄荷精油嗅闻抑制恶心感。冷风直吹面部能通过三叉神经反射缓解眩晕,但需避免长时间对着风口导致受凉。
4、按压穴位
用拇指持续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横指)或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间)3-5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度。耳穴贴压胃区、神门等部位也有辅助效果。按压时配合吞咽动作能调节耳咽管压力,缓解耳闷症状。孕妇及低血压者慎用此法。
5、服用药物
乘车前30分钟可遵医嘱服用盐酸苯海拉明片、茶苯海明片等抗组胺药,或东莨菪碱贴剂贴于耳后。甲氧氯普胺片能抑制呕吐中枢,但需注意锥体外系反应。儿童建议使用氢溴酸东莨菪碱透皮贴剂,避免片剂误吸风险。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抗胆碱能药物。
日常可进行前庭功能训练如头部旋转操,增强平衡器官适应性。乘车前2小时避免进食油腻食物,但也不宜空腹,可少量食用苏打饼干或姜糖。长期反复晕车者需排查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器质性疾病。随身携带清洁袋、湿巾及更换衣物以备不时之需,晕车呕吐后及时漱口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及胃酸腐蚀牙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