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凝血因子共有12种,按国际命名法编号为Ⅰ至ⅩⅢ(其中Ⅵ实际为活化Ⅴ因子,故不单独列出),主要包括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组织因子等。
1、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由肝脏合成,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骨架结构。缺乏可导致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表现为出血倾向。
2、因子Ⅱ:
凝血酶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经凝血酶原复合物激活后转化为凝血酶。华法林通过抑制其合成发挥抗凝作用,先天性缺乏可致低凝血酶原血症。
3、因子Ⅲ:
组织因子,存在于血管外组织细胞膜上,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创伤后与血液接触可触发凝血级联反应。
4、因子Ⅳ:
钙离子,作为辅助因子参与多个凝血环节,包括凝血酶原复合物和tenase复合物的形成。枸橼酸钠抗凝剂通过螯合钙离子发挥作用。
5、因子Ⅴ:
前加速素,由肝脏和巨核细胞产生,被凝血酶激活后参与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因子V莱顿突变是常见遗传性易栓症原因。
6、因子Ⅶ:
稳定因子,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外源性凝血途径关键因子。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用于治疗血友病伴抑制物患者出血。
7、因子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与vonWillebrand因子结合运输。A型血友病即因该因子缺乏所致。
8、因子Ⅸ:
Christmas因子,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原,内源性凝血途径重要成分。B型血友病由该因子基因突变引起。
9、因子Ⅹ:
Stuart-Prower因子,在凝血共同途径中起核心作用,可被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激活。直接口服抗凝药主要靶向抑制该因子活性。
10、因子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体,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放大阶段。先天性缺乏可致C型血友病,但出血症状通常较轻。
11、因子Ⅻ:
Hageman因子,接触激活系统的起始因子,其缺乏不会导致异常出血,反而可能与血栓形成风险相关。
12、因子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催化纤维蛋白交联形成稳定凝块。先天性缺乏患者伤口愈合延迟,脐带残端出血常见。
维持凝血系统平衡需关注维生素K摄入,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食物富含维生素K;适度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但血友病患者应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对服用抗凝药物者尤为重要,出现异常出血或淤青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