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痛经可能引发慢性盆腔疼痛、贫血及*育功能受损三大主要危害。痛经持续未缓解需警惕*内膜异位症、*腺肌病等器质性疾病。
1、慢性疼痛:
反复经期疼痛可导致中枢敏化,形成持续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疼痛阈值降低可能使患者在非经期也出现下腹坠胀感,严重时影响日常活动能力。此类疼痛常与前列腺素过度分泌导致的*平滑肌痉挛有关,需通过热敷、非甾体抗炎药等方式干预。
2、贫血风险:
月经过多型痛经易造成铁元素流失,长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需进行铁剂补充。建议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同时监测月经量变化。
3、*育影响:
继发性痛经若由*内膜异位症引起,可能造成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等问题。研究显示约40%*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疾病进展会导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早期腹腔镜手术可改善*育环境,但需在医*评估后实施。
长期痛经患者建议建立疼痛日记记录发作规律,每日保证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疼痛。饮食避免*冷*食物,经期可饮用姜茶暖宫。若疼痛程度影响*活或伴随月经量异常增多,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及激素水平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采用短效避孕药等医疗干预。定期妇科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病变,特别是CA125指标异常升高时需警惕*内膜异位症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