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石膏后皮肤瘙痒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冷敷缓解、使用抗组胺药物、调整石膏松紧度等方式改善。皮肤瘙痒通常由石膏压迫、局部出汗、皮肤干燥、过敏反应、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持清洁干燥
石膏固定后局部皮肤长期封闭易积聚汗液和皮屑,每日可用医用酒精棉片清洁石膏边缘裸露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清洁后用电吹风冷风档吹干皱褶处,但禁止将吹风口伸入石膏内部。若石膏内衬棉垫被汗液浸湿,需及时就医更换。
2、避免抓挠刺激
瘙痒时可用手掌轻拍石膏表面缓解,绝对禁止用尖锐物伸入石膏内搔抓。抓挠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引发感染,严重时需提前拆除石膏。儿童患者家长需修剪患儿指甲并监督其行为,夜间可给患儿佩戴棉质手套。
3、冷敷缓解症状
将冰袋包裹干净毛巾后置于石膏瘙痒部位外表面,每次冷敷5-10分钟,每日不超过3次。低温能暂时麻痹神经末梢减轻痒感,但需防止冻伤。禁止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或石膏,冷凝水渗入石膏可能软化固定材料。
4、药物干预
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可遵医嘱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皮肤干燥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真菌感染需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禁止自行拆开石膏涂抹药膏。
5、调整石膏固定
持续性瘙痒可能提示石膏过紧压迫皮肤或内衬不平整,需由骨科医生评估调整。医生可能修剪石膏边缘、更换衬垫或重新塑形,严重过敏者需更换为高分子夹板。自行松动石膏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石膏固定期间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若出现皮肤溃烂、石膏异味、发热等感染征兆,或瘙痒持续加重,须立即就医处理。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促进皮肤修复,但需避免食用已知过敏食物。骨折愈合后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局部血液循环。